要點眾多,難以盡述,只能擇其幾點詳述。闡述全面則篇幅冗長,故僅作簡要概述,詳細解讀則涉及美國的商學院研究內容,此篇僅作為初步探討。
一、跨國經營中的多元差異
1. 社會文化鴻溝(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2. 市場環境之異(東西方產品營銷手段的適應性差異)。
3. 財務制度的迥異(各國稅收及財政補貼政策之差異)。
4. 大環境體制的懸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差異)。
5. 知識產權管理的新課題(跨國公司特有的管理內容)。
6. 國際環保的新要求(針對污染企業的特定管理內容)。
7. 產品標準策略的調整(針對銷售地質量標準的產品調整成本優化管理)。
8. 國際化人力資源的構建(配合國際化戰略的相應人力資源配置)。
不同經營形式的跨國企業,其經營活動各具特色。
二、橫向型與多種經營
此類企業以單一產品為主,母公司與子公司間少有專業化分工,但公司內部的技術、銷售技能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轉移規模較大。
三、垂直型多種經營
此類公司按其經營內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但相互關聯的產品;另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一行業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藝階段的產品。例如美孚石油公司和珀若一雪鐵龍汽車公司就是典型的垂直型跨國公司。
四、混合型多種經營企業
此類公司經營多種產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且互不銜接。如三菱重工業公司的轉型即是典型案例。
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有助于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地位。融入全球化生產網絡的企業將大有可為,游離者則可能被邊緣化。中國企業通過國際化經營,能改變出口產品的結構和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和優化。“走出去”是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成長為跨國公司的必由之路。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獲取全球資源的重要工具。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一批有實力、技術先進的企業正逐步成長為全球影響力的跨國公司。“走出去”不僅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選擇。
六、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雖然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高速增長,但面臨諸多挑戰,如人民幣升值導致國際競爭力下降、貿易壁壘制約出口增長等。“走出去”是緩解壓力和突破壁壘的有效手段。中國企業可在國外投資設廠,銷售產品,避免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走出去”能降低貿易順差,改善經貿關系。
七、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技術學習
國際投資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技術并非先進技術。中國引進外資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是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有效途徑。這種投資方式能幫助中國企業獲取技術集聚區的溢出效應,提高研發能力。“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也有助于培養高技術人才。
八、中國企業“走出去”與資源節約
在全球資源緊張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助于節約礦產資源。通過海外投資,中國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取國外礦產資源,保障國內資源供應,促進可持續發展。“走出去”還能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國際市場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出去”是中國企業應對資源緊張挑戰的重要戰略選擇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長期以來中國采取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過度消耗。目前,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嚴重的資源依賴階段,其中資源安全已經成為了影響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穩定的關鍵因素。
在當前的國內礦產資源短缺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這是因為“走出去”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節約礦產資源,更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通過這種方式,中國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穩定礦產資源的供應渠道和價格水平。
當前,中國企業所需的一些關鍵礦產資源主要依賴進口貿易,這無疑增加了礦產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并需要承擔因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中國的資源型企業迫切需要通過“走出去”的戰略,來降低資源供應渠道的不確定性以及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走出去”對于中國的資源型企業來說,也是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的良機。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中國的資源型企業可以實現規模經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一過程還可以培養出一支既精通專業又熟悉國際經營的管理人員隊伍。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在平衡國際收支、優化國際收支結構方面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行動不僅有助于抑制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還有助于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競爭力提升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轉載://cqdwzx.com/zixun_detail/181551.html

